鄉村場所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鄉村特有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和民風地域特色。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鄉村地區風貌同質化問題逐漸顯現,鄉土景觀原真性遭受破壞,鄉村文化因子難以繼承和延續,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原住民的鄉村生活價值維系與文化認同,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也正逐漸喪失。因此,發現、重估、輸出鄉村價值,傳承鄉村場所特有的鄉土特征,實現鄉村文化再生,激發鄉村潛在的活力,實現鄉村場所的在地性表達,顯得尤為重要。
何為“在地性”?
1、“在地性”的內涵
“在地”的設計理念主張設計應從當下的土地環境出發,挖掘與利用場地環境中存在的微小設計要素,創造符合當地特征的建筑!霸诘亍辈⒉皇青l土場域特性的普遍表達,也不是鄉土特征的簡單表征,而是針對當下具體的場地、人、文化及社會等多要素的,附加了設計內涵的回應,是鄉村所在的空間與當地的特色產業、自然環境、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共存的狀態。
2、鄉村場所的“在地性”
鄉村場所的在地表達是在找尋“空間中的空間”,是基于對具體的鄉村場域的認識和分析。而且,時下的鄉村建設正在逐漸走向多主體參與的協作模式,通過與政府、NGO機構、新鄉紳和村民等利益主體的合作,使各方參與,規范鄉村發展和村落規劃,提高鄉村居住及文化環境、增強原住民的認同感。
鄉村的在地性表達,重點強調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空間的在地性和特色的差異化;其次是文化的再生,即打造文化IP,利用文創的方式延伸價值;再次是產品的在地性打造;最后,則是通過培育發展“鄉土文化、鄉里物產、鄉間收益、相聚生活”的鄉村文化創意產業,來實現“發現、重估并輸出鄉村價值”。
需注意的是,鄉村場所的在地性表達,不僅是物質環境的在地性表達,還需重視鄉村精神層面的建設及營造主體的轉移和多元化。
3、鄉村場所“在地性”表達策略
鄉村“在地性”表達并不是簡單的“因地制宜”。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農村社會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李人慶指出,“在鄉村在地化發展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多個維度,包括發展的在地性、自然景觀的在地性、產業的在地性、文化的在地性、人和技術的在地性等”。還指出值得借鑒的鄉村在地化政策一個是日本“六次產業”的發展;而另一個值得借鑒的在地化政策是“一村一品”。
鄉村場所的“在地性”營造策略
1、鄉村場地環境的在地應答
場地環境指的是鄉村場地的基地環境,它包括場地中的地勢地貌、氣候條件及場地中現存的特色景觀資源等。這些元素不僅決定了鄉村場所中建筑的存在形式、形態特征,也影響鄉村場所的發展方向及整個鄉村的空間肌理。因此,鄉村場所的“在地性”設計,要從具有限制性的場所因子中深挖,并思考如何利用建筑來回應這些自然要素。
例如西藏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由于項目處在小鎮入口的山坡上,設計從形態及空間兩方面將建筑錨固于山地環境中。首先,建筑形態隨山就勢,依據山體的坡度進行設計,形成高低錯落的建筑體量;其次,依據場地的不同標高,將建筑功能空間局部隱藏在山坡下。起伏的建筑體形既表達對山地形態的適應與尊重,又實現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緊密融合。
2、鄉村建筑空間的在地融入
建筑空間指的是建筑落地過程中涉及到的建筑造型、周邊肌理、文脈傳承等相關建筑文化因素,規劃設計中可利用相關元素使空間與建筑相輔相成。即注重與鄉村場所空間的對話,立足于場地環境,將傳統建筑風格與時代建筑風格有機結合,在融入場地周邊肌理的前提下,使鄉村建筑的在地性融入更加合理。
貴州車田村文化中心是“青石頭+彩玻璃+黑金屬的復合工藝”的建構形式。采用當地傳統的干抹法和通用構造柱組合的石砌工藝,該系統的作用是建立一個穩定而內向的有記憶質感的物質性實體空間,隱含著對古老手工石砌做法的致敬。
同時,在建筑技術上,充分考慮當地現實條件,將傳統的石頭墻與現代玻璃與黑金屬結構系統相結合。此外,在整體的規劃設計中,考慮到三組平行的山地形態,此建筑被分解為開放的外部空間與內縮的建筑實體兩個部分。
建筑應慎重介入鄉村場地環境,應根據建筑風貌、肌理等進行合理的在地融入,在此關系下,建筑與場地的“圖底關系”表達就顯得十分重要。
例如山西關頭村建筑空間的在地化營造,是從已坍塌建筑的青磚、青瓦、木梁、木椽等構件中選出強度良好的保存備用,充分利用舊有建筑和舊有材料;而且,其施工隊來源于村落,以當地工人熟悉的方式解決當地建筑的建構,在施工過程中施工隊表達出強烈的創作欲望,創造出了美妙的磚雕、疊澀砌法。
3、鄉村人文要素的在地表達
人文要素指的是與人的社會生活、精神文化相關的因素,在地語境下的設計注重村民生活場景體驗、田園精神的打造和民俗文化的傳承,這是在地性設計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下與其他形式的設計方案產生的最大不同,在鄉村環境中顯得更為獨特。鄉村場所的在地性表達應通過對場地精神的原生回應、場所空間的深度體驗、場所建筑的歷史記憶,實現人同環境、同歷史、同記憶的對話交流,激發人們對鄉村的認同感。
位于松陽陳家鋪村村口的云夕摩加共享度假空間,除了采用傳統木結構屋架之外,設計師一直在思考合適的材料策略,以表現項目的在地性場所特征,致敬正逐漸走向消亡的工匠傳統。在四都山區,過去一直有采集山棕絲搓棕繩的傳統,棕絲編織的蓑衣仍然在一些上年紀的村民中被廣泛使用,方便下雨時下地干農活搶種搶收。
因此,有著50年以上超長耐久性的棕繩被用在了建筑外表面,云夕摩加共享度假空間穿上了村里人熟悉的“蓑衣”,棕繩以出人意料的立面質感和肌理融入陳家鋪村的日常,成為“云夕MO+”延續在地文脈的有效手段,探索并弘揚傳統手工技藝是云夕的設計傳統。
4、鄉村價值的在地輸出
鄉村的多元價值要求鄉村場所的在地化不僅僅是景觀建筑的在地化,還要通過場地環境的在地應答、建筑空間的在地融入及人文要素的在地表達,來發現、重估、輸出鄉村價值,通過培育發展“鄉土文化、鄉里物產、鄉間收益、相聚生活”的鄉村文化創意產業,通過不同類型的各個生產主體實現合作共贏,以發揮農村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
日本通過“六次產業”的形式推進鄉村在地化,此種形式強調的是基于農業的后延,通過充分挖掘農業與農村資源的價值,達到振興鄉村的目標。日本高知縣馬路村的6次產業化路徑是通過“1(第一產業)×2(第二產業)×3(第三產業)=6(第六產業)”的融合螺旋式循環上升實現的。柚子產業在最初縱向6次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上增加橫向6次產業化,最終形成混合6次產業化的發展模式。
馬路村通過柚子單品極致化,利用場景營造強化鄉村品牌,發揮粉絲學經濟效應,制作柚子果醬、柚子湯料、柚子香皂等再加工產品,建設一座完全依賴柚子加工廢棄物為原料的化妝品工廠,成立了品牌UMAJI,專門做柚子護膚品等,不斷延伸柚子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該村柚子產業的蓬勃發展,也離不開政府支持以及該村農協、村組織和村民聯合協作、積極參與。
結語
鄉村場所的“在地性”營造,是基于鄉村自然環境,從宏觀上整合鄉村資源、優化空間形態,從微觀上關注相關場所構成要素的綜合設計,是以人的場所空間感受為前提,來表達一定的精神寄托。通過細微設計來獲得知覺感受上的滿足,實現鄉村魅力的生產,實現鄉村生活品質的提升,發現、重估并輸出鄉村價值,不斷激發鄉村的內生活力和發展動力。
(本文來源:小鎮烏托邦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