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建筑景觀是校園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載體。作為校園物質文化與校園精神文化、地域物質文化與地域精神文化、民族物質文化與民族精神文化的結晶,它的形成、變化與發展,尤其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取決于學校地理環境、學校辦學目的、學校發展方向、學校發展方式、學校性質、教學需求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更取決于諸如文化傳統、地方風俗禮儀、學校歷史、校園學風等人文因素的積淀與刻畫?梢哉f,在每一個校園的建筑景觀表現中,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只有了解了與校園建筑景觀表象相關聯的文化背景,我們才能夠真正了解學校建筑景觀,把握其生成發展的規律。
學校建筑景觀的文化心理
建筑景觀的形成,伴隨著一個民族文明的產生,經歷過漫長的歷史過程。在人類的早期,處于氏族部落、奴隸社會發展階段的人們,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低下、物質資料的匱乏、地理環境的限制,其極為簡單的建筑景觀類型、建筑景觀形式更多是由地理環境所決定的。且在這一發展階段,景觀建筑作為各個民族或者不同區域內各個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結構一部分的外表特征,即建筑景觀文化的個性特征,尚未完全形成。建筑景觀所表現的更多是實用價值的區別、地域之間的差別,而非民族審美價值取向上的差別、民族人文意義上的差別。隨著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有地域特征、民族特征的建筑景觀才逐漸在共同地域環境適應過程中、共同語言環境構建過程中、共同經濟生活環境與共同心理素質構筑形成過程中定型。當這種表現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個性化建筑景觀定型,即當建筑景觀日益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的符號意義或象征意義時,它就被這一群體所認同、所理解、所接受,并反過來成為強化這種文化認同或共同文化心理的有效手段與途徑。換言之,當某一地域多樣建筑景觀中的某個建筑景觀或某些建筑景觀群被周圍或其他地域的人接受,這種建筑景觀就會被普遍營造,進而作為一種共同文化心理的表現形式或地域文化符號被認同,并得以積淀,而后在不斷選擇那種能夠明確表示本地域文化特色或本民族文化個性的建筑景觀過程中,使其成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特有的外部表現或者象征符號被長久地固定和保留下來。
以國內不同學校的單體建筑或建筑群為例,一見到東南大學的四牌樓建筑群,就會讓人想起書聲不斷、學澤綿延的明朝國子監、民國時期的中央大學;一見到清華園,便知道是清華大學特有的景觀建筑,就容易讓人聯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見到云南大學的東陸建筑,就會讓人想起郁郁蔥蔥、充滿生機的云南。再以國外不同學校的單體建筑或建筑群為例,一見到英國牛津大學的拉德克利夫閱覽室,就會不自覺聯想到巴洛克的建筑風格,聯想起中世紀的英國;一見到韓國慶熙大學的和平廳,容易聯想起圣邁克爾和圣古杜拉大教堂,可領略到西方風格的新古典主義建筑的魅力;一見到東京大學的安田講堂,可感受日本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融合過程中的曲折性。通過個性鮮明、特色顯著、地域性明顯的建筑景觀,我們不僅可以對其所屬學校、所處區域做出判斷,而且能夠不同程度地感受不同學校建筑景觀的不同文化品格、地域性格、學風追求。我們也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較為有趣的結論:一個地區的學校建筑景觀或一個民族的學校建筑景觀與一個地區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或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有著相應的內在聯系。
學校建筑景觀的審美特征
審美價值是學校建筑景觀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從早期建筑景觀的產生到現代建筑景觀的發展變化,始終離不開人們發現美、追求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心理驅動。與之相應的,學校建筑景觀的設計、營造、發展同樣也受到各民族審美情趣、審美追求等的深刻影響。也就是說,如果自然條件、地理環境、教學方式等是各學校建筑景觀設計、營造、發展的客觀條件,那么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審美追求便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主觀因素,是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客觀必然和心理追求、精神追求等主觀需要基礎上的一種主觀能動的反映與創造。我國學校建筑景觀一向以其多樣的色彩、多變的形態、各異的樣式、流暢且精美的造型、獨特的風韻等著稱于世,其間所表現出的美是極其豐富多樣的。但由于不同學校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所具備的自然條件不同、所傳承的風俗習慣不同、所經營的方式不同,反映在建筑景觀審美心理上便有了不同的審美意識、審美取向、審美情趣、審美追求,產生了對色彩、造型、形式等的不同偏好。例如,地處江南地區的學校,習慣將校內單體建筑或建筑群體的墻體刷成紅色或白色,屋頂構建成黛色,以反映江南地區“紅墻黛瓦”的建筑習慣、對古建筑審美趣味的認同與延續,同時其還習慣將校內單體建筑或建筑群體的屋頂構建成為斜坡式,抑或是在平頂上方加建人字形屋頂,以便排泄雨水,適應江南地區多雨水的氣候,以便降低建筑整體的厚重感,強化建筑的精致感,適應江南地區精致、細膩、清秀的審美取向;地處陜西、山西、北京等地區的學校的建筑多為磚石瓦結構、講究軸對稱、色彩莊重渾厚、用地廣闊,以便適應多風沙、少雨的氣候,反映純樸、憨厚、粗獷的人文與民風,傳達莊重的審美觀。
學校建筑景觀的符號傳達
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符號無處不在,可以說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符號使用或運用構成的。學校建筑景觀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自然也是由多種符號組成的符號系統,但它不同于文字符號、肢體符號在日常言語交流中起著主導作用,而是作為一種無聲語言在非言語交往中傳遞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作用。究其原因,不同區域或不同民族的建筑景觀自誕生起就被賦予了不同區域或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時代審美、民族情懷、工藝技藝等,是一種富有民族感、獨特審美趣味、特有技藝的靜默的文化符號,能夠無聲地傳達獨特的建筑工藝、民族文化等信息,這也是為何一所學校在某一情況下無須語言便可以與另一所學校相區別。
從更微觀的視角來看,建筑景觀作為一個系統性符號是由獨特圖案、色彩、材質、造型等細化的符號構成的,故其能否被辨識出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這些細化符號的表達,換言之,一所學校的建筑景觀符號的傳達與被辨識依賴于該建筑景觀圖案符號特征、色彩符號特征的呈現與表達。就建筑景觀圖案而言,其作為一種特定的符號類型,源于民族崇拜、民族追求、民族歷史及其對大自然的眷戀之情,因各民族所處地理位置不同、信仰不同、精神追求不同,其對自然形狀的擬形表達形式各不相同,對造化的寫意方式不盡相同,對植物圖案的描繪各有偏好,這些不同作用于學校建筑景觀,自然會形成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建筑景觀圖案符號,讓人們一眼就能辨識出來。就建筑景觀色彩而言,其觀念形成、發展于我國一脈相傳的哲學體系、色彩搭配實踐,赤、黃、青、白、玄五色觀早已深入到不同區域內不同民族的色彩審美意識中,但因不同區域歷史背景、自然環境的差異,其對色彩的崇尚也不一樣,例如北方比較崇尚黃色與紅色,南方偏向青色與白色,也使得不同區域的學校建筑景觀色彩符號不同,例如北方學校偏向用黃墻紅瓦裝點建筑。南方學校偏向用白墻青瓦構筑建筑,這也可幫助人們更直觀地辨識不同學校的建筑景觀。
(來源中國文化報 李梅紅 作者系山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觀設計、環境設計。)
上一篇:從“流量”到“留量”,鄉村游如何走更遠
下一篇:2024年春節放假通知